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3年6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 2023年6月

規劃校本跨科 STEAM 課程 探索大自然 學習生命之道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多年來持守「全人教育」的辦學精神,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發展,並在學習歷程與生活體驗中建立回饋社會、關懷與接納他人等正向觀念,成為「學業體藝,並駕齊驅」的人。近年,學校更積極革新電子教學設備,規劃校本 STEAM 課程,為學生裝備未來,使其邁向卓越人生。葉敏眉副校長:「我們透過跨科課程,增加課堂動手做的元素,讓學生能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進一步建立融會貫通的知識觀,同時也引領他們了解自然科學,從大自然的一物一花一草中,『學會學習』及『學會生活』。」

完善校園設備 電子教學「翻轉課堂」

學校佔地廣闊,校園由兩座六層高的教學大樓組成,不但具備充足的活動空間,亦建有緊扣教學需要的特別室,如「多媒體學習中心」、「常識室」、「STEM 室」等。辦學團體深信,良好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在舒適而便利的教學場景下感受學習的樂趣,豐富學習的模式,自是能提升學與教成效。故此,學校近年不停優化校內教學資源,增加電子教學配套,以回應課程變化,完善校園環境。

葉副校長:「為了令新生代更熟悉科技產品,了解先進技術和創新產業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學校早年已在四至六年級推行『BYOD電子班』,又為全校課室換上互動電視屏,課程內容亦配合學科特色,加入不同電子學習策略,如『翻轉課堂』、『互動課堂』、『即時評估』及『網絡延伸學習』等,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建立電子學習的習慣。」在電子課上,師生會一同利用互聯網觀看秋天景物,鑑賞文章中的詞句之美,以建立語感,增加語文寫作能力。此外,課堂亦會使用「Kahoot」和「Socrative」等平台,作互動評估和教學鞏固之用。老師更教導學生善用網絡搜尋器與網上學習資源,進行自學和預習,讓同學沉浸於知識的浩瀚世界中。

設校本跨科課程 教學多元「動手做」

學校設計 STEAM 課程時,十分重視語文學習的比重。如初小推行英語「SPARK 創新課程」,以英語為主要學習語言,整合並貫通英文科、常識科、視覺藝術科和生命教育課程,課程糅合「全方位學習」,銳意為學生打破科目界限,使其能靈活運用學科知識。「語文為學習的重要基礎,因此 STEAM課程強調發展學生的兩文三語能力,通過舉行不同的計劃和專題研習,逐步增進孩子的表達和匯報技巧。此外,STEAM 教育有效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和分析能力,為此我們將 STEAM 教育融合各科課程,透過跨科合作為學生建立一個整全而可持續發展與延伸的知識系統。」葉副校長補充道。

上學年,視藝科與電腦科通力合作,在五、六年級課程中引入「鐳射切割」技術,讓學生運用相關軟件進行設計,完成理想成品。常識科科主任吳遠豐老師亦指,學校會於課程中加入大量「動手做」元素,期望學生能透過實踐和探究,思考不同知識的共通點與原理。除了校本課程外,學校亦提供課後「STEAM培訓班」、「編程班」、「科學學會」等活動,每年更會舉行一年一度的「STEAM 遊樂日」和「創新發明大賽」,以培養校園的科探氣氛,鼓勵同學實踐課堂所學,學以致用。

建設生態室 生命影響生命

「STEAM 教學內容多元廣闊,除了編程和機械人外,其實自然科學同樣是 STEAM 課程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在STEAM 課程中,學校嘗試還原基本步,從自然科學開始讓學生走進科學的世界,透過觀察、思考、分析和組織數據,了解生命的由來,讓孩子見證生命,感受生物科學的神奇領域。」吳老師說道。因此,學校今年迎來嶄新基建——辦學機構將原有課室改建為生態室,並增加不同設備,為學生打造出不同的「自然景觀」,如模仿自然界淡水河谷的上中下游,讓學生了解水循環與不同流域的環境與生物,同時也透過飼養熱帶魚、龜和不同爬蟲類動物,讓孩子親身接觸和照顧生命,從零開始感受生命與科學的緊密關係。

室內的先進設備可結合高小學生的物聯網學習成果,讓同學透過編程學習,建立監測系統,從而偵測不同飼養箱中的環境條件,了解不同生物合適的生存溫度和濕度等,進一步收集數據,活用數據進行分析。相關教學重視從過程中學習,因此同學會自養卵開始,切身了解豐年蝦的不同成長階段,並透過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和幼蝦成長,學習使用科學儀器和其原理,深入探討海洋生物的成長過程。電腦科科主任林戴全老師補充:「這是孩子的科學教育,同樣也是他們的生命教育,讓他們親身體驗地球上最古老而原始的生物鏈,同時亦讓其了解生物鏈的重要性,學會尊重不同物種,培養正向價值觀。」

善用學習資源 以愛保育環境與地球

學校設備與課程互相扣連,並積極參與不同機構與慈善團體的計劃與活動,務求為學生打造不一樣的全方位學習經歷。為深化 STEAM 學習,建立孩子良好的社會責任觀與保育意識,學校大力提倡環境保育,不單設有「環保大使」,鼓勵他們於小息、午休時進行廢物分類,將物料循環再用,給予廢品第二生命;另外,亦不時舉行種植活動,如「綠色園地輕鬆遊田園」和學校文化日計劃「百變泥土工作坊」等。與此同時,學校發起「校服回收」計劃,希望將環保理念推廣至家庭教育,並支援基層家庭,緩解其經濟困難。學校更利用校外資源 —採電學社綠色 2.0計劃,在校園天台安裝太陽能板,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

「由去年開學至今,縱在疫情的陰霾下,我校師生仍然參與了超過 50 個與保育相關的活動和工作坊。如師生今年一同參與環境保護署的『海岸清潔日』,又到大埔汀角參加海岸導賞及清潔活動,將收集回來的膠樽循環再用,並設立工作坊將之設計成美麗的藝術品。此外,老師和高小學生亦一同到『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及『許世芬地質博物館』參觀,有些同學則被安排到香港海洋公園參與『可持續發展系列:生命之源活動』,從中收獲難能可貴的體驗與豐富的海洋知識。」陳麗紅老師微笑說道。

教育傳媒

探索大自然,學習生命之道 探索大自然,學習生命之道
學生在舒適而便利的教學場景下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生在舒適而便利的教學場景下感受學習的樂趣
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和分析能力 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和分析能力
重視學生的生命教育 重視學生的生命教育
學會尊重不同物種,培養正向價值觀 學會尊重不同物種,培養正向價值觀
為學生打造不一樣的全方位學習經歷 為學生打造不一樣的全方位學習經歷
從自然科學開始讓學生走進科學的世界 從自然科學開始讓學生走進科學的世界
學校大力提倡環境保育,設有「環保大使」 學校大力提倡環境保育,設有「環保大使」
收獲難能可貴的體驗與豐富的海洋知識 收獲難能可貴的體驗與豐富的海洋知識
設計成美麗的藝術品 設計成美麗的藝術品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返回上一頁